2008年前,平潭綜合實驗區澳前鎮的林茂貴還是一名靠出海謀生的漁民,2008年聽說鮑魚養殖可以賺錢,他和幾個漁民朋友一起轉行養起了鮑魚?,F在,他們一共養了3000多框鮑魚,年收入從剛入行的十幾萬元漸漸漲到了幾十萬元。
但鮑魚養殖是“靠天吃飯”的技術活兒。林茂貴介紹道:“我們最怕的災害之一就是臺風,2015年7月~8月,曾出現過一次臺風,當時平潭最大風能有13級左右,我們海上的漁排都被吹成了一團,100多框漁排有8成被破壞,一次就虧損了100多萬元,這也是我們損失最慘重的一次?!?/p>
在平潭,像林茂貴一樣怕臺風的鮑魚養殖戶還有很多,被稱為“鮑魚大戶”的俞建泉也是其中一個,除了擁有13年的養殖經驗外,他還有個特殊身份——平潭鮑魚協會秘書長。作為養殖老手,他很早就養成了寫臺風日記的習慣。
在他的日記中寫道:“最怕臺風遇上天文大潮,2013年8月21日,臺風‘潭美’帶來的大浪將鮑魚育苗場的圍墻吹倒,魚苗和設備損失400萬元左右?!彪S后10月6日,臺風“菲特”又遇上天文大潮,俞建泉稱,當時看到了這輩子最高的浪,造成剛剛修復的圍墻再次垮塌,又損失200多萬元。
除了臺風,林茂貴還提到,赤潮和高溫也是他最怕遇到的情況。今年夏天,平潭海溫持續偏高,他們養殖的鮑魚中有2成~3成都因高溫缺氧而死。
鮑魚養殖是平潭水產養殖業的一大亮點,平潭綜合實驗區經濟發展局海洋漁業處副處長翁才茂說道。據介紹,目前平潭鮑魚養殖一年產量有1.5萬噸,產值達20億元,同時平潭還有60個育苗場,年育苗2億粒,產值在0.6億元左右。
鮑魚養殖雖然聽上去利潤可觀,但高收益的同時伴隨著高風險。首先,鮑魚養殖周期較長。一只鮑魚從受精卵成功培育成魚苗需要半年,半年后從育苗棚中挪到近海繼續養殖還需一年半左右的時間才能長成我們平時食用的大小。
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臺風、高溫、赤潮等都可能成為鮑魚成長中的致命威脅。據平潭綜合實驗區氣象局業務科副科長李珊梅介紹,近30年來,平潭年平均影響臺風的數量為5.3個,同時氣溫在緩慢升高,增溫率為每十年增高0.1℃~0.2℃,其中今年7月~9月還出現了月平均氣溫持續偏高,基本上比常年同期偏高了2℃左右。
臺風會破壞漁排木架,把養殖中的鮑魚卷入深海,高溫則會提升海水溫度,從而威脅平潭低溫鮑種的生存。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平潭的鮑魚養殖也面臨著挑戰。
為了提升鮑魚抗災能力,保障鮑魚產量和品質,目前,平潭漁業部門和氣象部門正在聯合開展應急預案的修訂落實、研究科學的生態容量、研發耐高溫新品種等措施,以期達到保證鮑魚高效益的同時,把養殖風險降到最低。
綜合實驗區經濟發展局海洋漁業處翁才茂介紹說,目前,海洋漁業處和氣象局正在加強對當地臺風、風暴潮等天氣的防范和應對,比如加強海洋知識的宣傳培訓,保證風暴潮、臺風和赤潮等應急預案的及時修訂,同時加強預警預報服務等。2013年起,海洋漁業廳陸續收集了2000多個當地漁民和養殖戶的電話,一旦有臺風等災害天氣即將到來,氣象局會通過短信形式及時向漁民和養殖戶傳遞最新預警信息。
平潭綜合實驗區經濟發展局海洋漁業處專家鄭升陽還提到,平潭養殖的鮑魚屬于低溫鮑種,27℃以上的持續高溫天氣就會降低其生存幾率。因此,目前海洋漁業處正在研發耐高溫的新品種鮑魚,并已投入試驗養殖,希望新品種能更好地適應平潭夏天的持續高溫環境。
除了新品種的研發,海洋漁業處未來計劃做好當地的海洋生態容量研究和規劃。目前,平潭鮑魚的平均成活率在4成~5成,較上個世紀明顯下降。鄭升陽表示,目前平潭鮑魚養殖總量大、布局密度高也是導致平潭鮑魚成活率下降的原因之一。未來,海洋漁業處還增強生態容量研究,合理規劃鮑魚養殖規模,降低養殖風險。張海鶯